一、对学校、对农村,他有一颗感恩的心?xml:namespace>
余旭炎同志退休前担任学工部副部长多年。 2012年,59岁的他被校党委任命为江汉大学农村小康建设工作组组长,兼任农村 “三万”工作组组长,扶贫点为江夏区湖泗街张桥村。他知道这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他也完全可以推掉,但他愉快的接受了组织的安排,他说,我在学校工作几十年,对学校有感情,能在退休前为学校分担点工作,为贫困的农村做点事,应该感到荣幸。正是这颗对学校、对农民感恩的心,燃烧出扶贫的激情火焰。
二、对现实、对困难,他有一颗坚强的心
张桥村是武汉最偏远的山村,距市区近百公里,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人心涣散,社会治安差,1600多人中就有贫困人口180多人,且多为老弱病残。三年多来,余旭炎同志坚持每周驾私车往返驻点村,带领工作组与驻点村干部一道,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风雨无阻,日夜兼程。他走村串户,了解村情村史、民情民意,谋划扶贫思路;他与农民同吃同劳动,以凝聚人心;他捐钱捐物,为特困者应燃眉之急;面对夏天干旱,他吃住在田间地头;他多方联系,说服有为青年返乡干事创业。正是他直面现实困境的坚强,张桥村人看到了希望。
三、对责任、对事业,他有一颗执着的心
余旭炎同志深知扶贫不是走走看看,耍耍嘴皮,脱贫才是硬道理,不能被动坐等,要主动出击。他带领工作组协助村委会完善小康建设规划,到有关部门跑资金、找项目、要政策、学技术,完善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整治农村环境,改善村容村貌,修水泥路通到自然村,给村民装自来水、有线电视,改造农村电网、电话网络,使该村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生活得到实惠。他还争取学校有关部门、学院的支持,采取多种方式,开展送医送药、送物资,走访慰问老党员、老干部、生活困难群众,科技下乡,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帮扶救助、慰问活动。正是他的执着和学校的重视,我校连续三年被评为武汉市小康“三万”工作先进单位,2次获得市教委工作队先进工作单位称号。 正是他的执着,张桥村率先脱贫了,他又到蔡甸区胜洪村开始新的扶贫征程,真正是退休不离岗,扶贫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