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老学到老是一种做人的意境、一种积极主动的向上精神 “活到老学到老”这句箴言是规劝人们要终身关注自已的生存质量,也是人类社会繁衍生息延续不断的自然现象。这个“老”字,并不是只指老年,而是年龄代用词,就是说你活到什么时候,就要学习到什么时候,只要你活着就应该学习,只有学习才能使人进步、使人愉快、使人获得更好的生存质量。 我们知道,年轻时,学是为了成熟,为了理想;中年时,学是为了补充,为了创新;老年时,学则是为了共融,为了升华。这就是说,通过学习我们可以获得知识,从而拥有某一方面的技能并在实践中完善与改进这种技能,进而创造出新的知识,并为自身适应自然、适应社会发展创造条件,为提高人类生存质量贡献自已的一份力量。因此,学习不仅是个人成长、进步、升华所必需,更是一种做人的自我意境、一种面对大自然及世事的积极主动精神。 当今社会,对年轻一代来说,学习环境、条件都有很大改善,中年人也有很多机会参加在职培训学习、继续教育学习或者离职进修学习等,因此,学习已成为中青年生活的必需。那么,望文生义的“活到老学到老”倒真的成为离退休老同志需要考虑和安排的了。例如,就我们离休老干部来说,大多数都进入高年龄和高发病的“双高期”,参加老年大学学习有顾虑,组织集中学习有难度,自已学习文件做笔记写心得也不现实,现在身体相对好一点的老干部就只剩下看电视、听广播,读点书报和与亲朋、邻里交流等就近学习、就近活动的方式了。如何面对这个“双高期”特有的学习方式,有的离休老干部虽身体处于亚健康状况,但思想仍保持不断进取的健康状况,他们采取就近学习、就近发挥作用的形式,让自已政治坚定、思想常新、理想永存,永保一个共产党员本色。有的离休老干部身体衰弱较快,继而生活自理的困难逐渐增大,但老干部有坚强的革命意志,把战争年代的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流眼泪用到“双高期”的自已身上,他们克服困难,采取重新学习的方式来抗衰老,积极坚强地参加老年大学的学习,学中医调气血;学歌舞促煅炼;学字画淘情操;学电脑赶时髦,慢慢地寻求适合自已的生活方式,尝到甜头,渐入佳境,从而让自已不知不觉地走出困惑、走出消沉、走进积极、走进乐观。还有的离退休干部有一技之长,在身休健康状况一年不如一年的情况下,仍然坚持用自已一技之长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服务于社会,并保持过去年青时期的革命精神,不怕吃苦头、不怕疾病折磨、不计服务回报地无怨无悔争放“余热”,竟显“夕阳无限好”来继续实践自已入党誓言。也还有的离休老干部在党和国家的爱护下,在社会民众的敬重下,有些飘逸的感觉,认为没有我们过去不怕流血牺牲、前赴后进地干革命,哪有今天的成就啊。我们现在进入“双高期”不能再工作了,就是应该学会享受了。有这些想法很正常,也符合人的生老病死的客观规律,是无可非议的,社会民众也认为党和国家无论给这些老干部多高的待遇都是应该的,我想这也是一种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等等的另一种存在的形式吧。总之,无论我们离休老干部在“双高期”中采取以上哪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都是要学会让自已活着更有意义,这个“学”字就是“活到老学到老”的一种做人的“意境”让人慢慢品味让人敬佩,这个“学”字就是“活到老学到老”的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让人自乐其中让人尊重,这个“学”字就是体现出我们离休老干部在新的历史时期作出的新的贡献。 在春秋末期的晋国,有一位君主叫晋平公。他晚年的时候就感到自已对过去的事忘不掉,对眼前的事又记不住,老是在亲朋和晚辈面前说话做事不太受欢迎,就开始想学一些新的事物和知识,可是总觉得自己已经老了。 有一天,他向乐师师旷求教说:"我现在已经八十多岁了,很想学些知识,恐怕太晚了吧?" 师旷回答:"晚了,为什么不点蜡烛呢?" 晋平公没有听懂他的话,生气地说:"哪有为臣的这样戏弄君王的!" 师旷说:"我怎么敢跟您开玩笑!我记得古人说过:少年时爱好学习,就像日出的光芒;壮年时爱好学习,就像太阳升到天空时那样明亮;到老年还能爱好学习,就像点燃蜡烛发出的亮点。蜡烛的亮光虽然微弱,但同没有烛光在昏暗中愚昧地行动相比较,哪一个更好一些呢?" 晋平公点了点头说:"你说得真好!我已经明白了。" 我理解这个小故事的禹意就是说人无论如何伟大,如果不与时俱进,不按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办事,就会感到孤独、空虚,感到无聊。特别是老年人,不去感受新事物、新思想,而是把自已保留在已过去的历史里,无意中自已就把自已与周边隔断开来,如不去想则已,如去想则会感到周边的情形不象过去那么融洽了,很是让自已不愉快,这实际上就是需要“活到老学到老”箴言来规劝自已的意义所在。因为老年人的学习,就像点燃的蜡烛发出亮光,蜡烛的亮光虽然微弱,但能照亮老年人与周边“物体”融融相处、能将老年人毕生的经验和智慧在晚辈年青人的补充创新思想里点燃而升华。最后我衷心地祝愿我们这些离休干部通过“活到老学到老”来提高我们生活的乐趣、生存质量、生命价值。